2007年2月17日 星期六

布魯日一瞥 (五) 比跟園和上帝庇護所


比跟園 (Beguinage )

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任期:1978-2005)二十多年的任期裡, 曾經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 凡到之處, 必有千萬信徒夾道相迎, 甚為壯觀. 每次從電視上看到這種景象, 都不免為教皇這種無國界的吸引力感到驚奇.

其實, 直到十一世紀末葉,天主教的教規都還不被嚴守; 有主教的兒子當主教的,有神父結婚的. 在西元第十世紀的時候, 甚至還有神父有姘婦的現象. 專制教皇格雷戈里七世(Gregorius VII, 任期:1073-1085)登基後,要求所有的國家都必須接受羅馬教皇不可侵犯的至高權威. 他並反對異教徒. 要求主教, 神父等不可有性生活, 以便能專心神職.

當時社會上有許多人不願承認教皇的權威, 他們或不願受當時的天主教的亂相干擾或對信仰有不同的解釋. 有些未婚的女士或寡婦們便聚合在一起, 靠照顧病人...等, 用自己的勞力換得謀生能力默默的過著類似修女簡單, 守貞的日子(比較有主見,有自信的女人?). 他們被稱為比跟(Beguin, 荷:Begijn), 而這種聚落就被稱為比根園(Beguinage). 後來在德,法,荷(+比)一帶的比跟漸漸的多了起來. 

到了十四世紀初,教會擔心他們不受一般教會組織的控制, 指控他們是異教徒, 並對他們施以壓力. 當時異教徒是會被丟在火堆上燒死的. 比跟園的現象因此逐漸消失. 惟有在低地國(荷蘭跟現在的比利時) , 因主教出面保護他教區裡的比跟園, 才得以續存. 不過, 這同時也表示只有那些接受神父等領導的比跟園才有存在的空間.

十三世紀開始,布魯日隨著這種風氣, 陸陸續續的也有好幾個比跟園出現. 其中在”愛之湖”( Minnewater)邊, 藏在矮牆後的Beguinage 'De Wijngaard' 是1245年,由法蘭德倫的一位女伯爵建立的. 經由愛河上的小橋走過十八世紀才修建的園門,馬上就踏入一個讓人意料不到的世外桃源.



園中一片綠地上種有高高直直的鑽天楊. 沿著園牆的一排典雅, 肅靜的白屋大約都是十六,七世紀重蓋的. 房子雖小與一般比較清苦的比跟園比起來, 這也算是王子級了. 二十世紀開始, 比跟的現象漸漸沒落. 這個比跟園由天主教會接管, 現在已是正式的修道院了.




比跟園裡原有的哥德式教堂被燒毀後,於1609年以巴洛克式(Baroque)的建築風格重建.


 


教堂裡,有座大概是1240年的聖母抱嬰的雕像.()


法蘭德倫現存的比跟園, 在1998年全部被列入世界文物遺產.

在比跟園外, 賣紀念品店的上方有一個看起來非常欣然自得的修女像. 我猜這修女應該是比跟園裡蓄意與羅馬天主教主權保持距離, 但按照聖經原旨過自立自主生活的比跟造型.




上帝庇護所 (The Godshuizen)

走在布魯日的街上, 時可看到一排排,有窗沒門看起來很奇怪的矮房舍. 從三,兩間連在一起的房子到圍成一圈的社區, 規模大小不一. 這種房舍或社區叫 ”上帝庇護所” (Houses of God, De Godshuizen). 據說布魯日一共有300間左右的房子, 48個這種社區.


第十四世紀開始, 布魯日經濟繁榮,社會富裕. 各行各業有組織公會的風氣. 這些公會除了訓練專業人才, 保護自己專業的利潤外, 他們也會照顧同業裡有需要的人. 公會裡有錢的人或行號合資建造一種所謂 ”上帝庇護所” 的房舍或社區, 供生病,殘患的同業和他們的孤兒, 老人居住.這些房舍通常只有一間小屋. 住在裡面的孤兒,鰥夫或寡婦等依身分的不同分組而居. 社區中間有菜圃也有幫浦(Pump), 可供社區居民取水和種菜.






現在這些 ”上帝庇護所” 同大部分的比跟園一樣, 都變成了養老院, 歸地方上的社會福利部門管轄. 雖然這種照顧老弱的風氣在低地國並不屬布魯日專有, 但它的數量之大和維持的時間之久確是稀有的現象.

註: 跟所有天主教的節日或儀式一樣,都是在過去這兩千年的時間裡, 由不同的教皇一一決定的. 聖經故事裡的雕像的模式也是從無到有,慢慢的形成的. 據說早在西元1240年前,  在以色列拿撒勒曾發現過一個聖母雕像, 所以這座逃過火災和雕像大迫害,可源自1240年的雕像,大概也是最早的聖母抱嬰像之一. 值得在此一提!

 

Tony 設計師 於 2009-02-11 23:31:03 回應
這裡我有去過,讓我想起好多事!我們坐馬車到這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