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印度見聞 (四) 印度簡史 2


英國早期的殖民侵略 1600~1757 AD

英東印度公司(VOC)有30萬大軍. 96%的武裝力量來自於徵來的印度雇傭軍 (Sepoy).
西元1858年在印度雇傭軍間曾有傳言說是他們使用的子彈是用豬,牛油來潤滑的. 對信仰印度教的Sepoy來說,牛是神聖的;對信仰回教的Sepoy而言,豬又太污穢.印度雇傭軍因東印度公司不尊敬他們的宗教而引起暴亂.英政府決定將印度從東印度公司手裡接管.一般認為這是後來印度追求自由獨立的開始.

英屬印度 The Colonial Era 1858–1947 AD

最先是在加爾各答的富商與英東印度公司(VOC) 有互惠關係,造成了英VOC統治印度的優勢.後來,印度其他地區的王國 (Raj),也多起而仿效,甘心臣屬, 或承認英國主權,以保留自己的地方管理權. 使得相對上非常渺小的英東印度公司輕易的就控制了印度的大部份, 並漸漸的取得稅權. 財政和軍權.

 印度 1857年



粉紅: 英佔領區 / 黃色: 印度教區 / 綠色: 回教區

中世紀末歐洲各國擴張海上霸權, 西元1510年, 葡萄牙首先佔領了南印度的港口; 英, 法隨之跟進. 161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 (VOC)壟斷了印度半島的貿易權。到了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Plassey戰役後, 輕易得到加爾各答的統治權, 引發了後來佔領整個印度的野心.

英政府用西方的道德標準來統治印度,藐視印度教和回教, 並徵收土地, 課重稅, 出口金銀, 珠寶, 絲棉等, 供英國本身的工業革命及對其他亞洲, 非洲國家的侵略所需,引起印度人的極度不滿.加上長期的與西方接觸,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印度人漸漸的產生了政治與宗教改革的意願,社會因而不安,暴動四起.1885年成立國大黨; 英政府實行分化瓦解政策, 將印度人按種姓制度分級管理, 加強回教徒與印度教徒的對立;並以武力鎮壓,以保護自己的政權. 可是印度人的改革意識與組織漸漸成熟. 領導獨立的印度之父 (Bapu) 甘地, 以非暴力, 不合作的方式, 拒用英貨,公開挑戰英政府的鹽權,屢次被捕.1946年印度雇傭海軍罷工起義, 英決定移交政權.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於1947年 8月14日和15日成立.

*英屬印度包括今日的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Bangladesh), . 1947年巴, 印獨立時, 巴基斯坦分為東西兩部, 1971年, 東巴基斯坦獨立, 改名孟加拉國.



印度共和國 Republic of India 1947 至今



印度獨立時, 回教徒集中的區域分立成東,西巴基斯坦. 許多人因此被分配在與自己不同教的國家裡, 因政治, 社會局勢的緊張, 宗教的衝突, 印度教與回教徒的弱勢族開始互相殘害, 許多人因此被迫逃往與自己同教的人較多的地方. 引起有史以來最大的民族遷徙, 混亂的政局下, 死亡不下五十萬人. 甘地呼籲以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於1948年被印度教的極端份子槍殺. 現在印, 巴的衝突交戰雖已大致平息, 印北的Kashmir仍常有宗教紛爭,屬政治危險地.

與甘地同時領導印度獨立的Jawaharlal Nehru 當選前四任總理 (1947 – 1964), 他去世後, Shastri繼任二十個月, Nehru的女兒英蒂拉甘地 (Indira Gandhi與聖雄甘地無親屬關係) 接掌總理一職 (1966- 1977, 1979-1984), 是史上有名的鐵娘子之一. 作了許多有建樹的改革, 但她的鐵腕政策使她終被她的錫克侍衛暗殺. 她的兒子藉著她的餘蔭也曾於1984-1989被選為總理, 不幸於1991年也被蘇里蘭卡的泰米爾(Tamil)極端份子暗殺.

因為印度的宗教, 種族, 文化的組成成分異常複雜, 印度的政治管理也因此成了一種政治的平衡藝術. 為求社會安定, 政府的官位多以宗教,種姓等背景來分配決定. 這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有引人注目的太航, 核武的發展, 有世界頂尖的IT科技, 但是種族,宗教的衝突不斷,貧富差距太大, 40%的人不得溫飽. 水源的供應不足, 嚴重的環境污染, 過多的文盲都是這個世界新興大國目前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 目錄: 印度



Yaseen 於 2007-10-27 18:42:13 回應
但我同意妳分析的中華文化的盲點…..
這點是因為過去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一種 “暮氣”。

所以向西方取經, 就是我們之前討論的 “注入新血及生命力”。
只是新世代 (我們也沒多老ㄚ,我不到30) 接觸到的是一種不知該怎麼形榮的現代都市文化:大都市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浪費跟污染嚴重 (現代人做人其實也跟這個差不多) ,受整套教育卻公民意識衰弱, 知識完整卻經常跟常識脫節。 甚至還是有幸受教育卻視知識為畏途,功課差、語文能力衰退。 英國報導讀完小學20%的小孩讀寫能力大有問題。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 師之惰;人不學, 不知義 ;。而現今的都市文明,這三樣都上演, 小學生教不好學校不敢當掉他們,推給中學 “補完”, 中學推給亣學 “補完”,結果 where is the mess debate of mind? (義理上, 這人變更多, 更不知回饋、 節制慾望、惜福跟感恩, 講話全憑一堆似是而非的歪理比大聲取勝)

古人說 “少不學,老何為?”, 到了現代只怕得修改一下:讀這麼多, 我們得到什麼?
所以其實地球村文明也逐步遇到瓶頸。

Sop 於 2007-10-27 19:47:43 回覆
親愛的Yaseen,你反應跟打字都太快了. 
饒了我罷!

Yaseen 於 2007-10-27 17:47:18 回應

會因為戰亂動蕩進博物館的文化就算沒戰亂也不過多撐幾年,恐龍化石躺在博物館給人參觀,小強卻是我們家裡的遊牧民族 (猶太人流浪那麼久透過猶太教凝聚民族意識也是一例)

中國動盪程度是羅馬` 亞述` 西台這些 "小戶人家" 無法想像的, 不說中國以前遇到的大量動盪程度很多是 “全面洗牌” 程度 (換言之,民族可能四分五裂就此弱化、消失),光中國打仗就夠這些白人看ㄌ:白人到晚近才看過大戰場 (Tolkien要不是看過兩次大戰,他的 Lord of the Rings 也不會有那種戰爭格局)。羅馬強盛時屋大維 (Octavian,奧古斯都,凱撒繼承人) 羅馬全帝國軍隊編制的也不超過30萬人。中世紀時更是不夠看:幾百人很正常,幾千人很可觀,上萬人就是大兵團了,只怕戰爭或一個國家的命運因為這個大兵團改變。

到了中國 (如果有人政治敏感,稱中華文化圈也行),1萬2萬只是前鋒而已,出去遇到敵方打遭遇戰,被吃掉後面大軍團司令官錯愕一下, 繼續指揮。

重點是, 經過這麼多的災難,但漢文化笑著走進21世紀, 而他們成為周董編歌詞的靈感..... “古巴比倫國王頒佈漢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上距今3700多年” (愛在西元前,我很愛的一首)

Yaseen 於 2007-10-27 09:04:45 回應

說得好, 謝謝分享資料

但人的世界多數是表面和諧ㄅ? 像參加宴會時大家臉上都是標準笑容

我在繼續討論前先聲明: 我嘴巴 "很臭" (講話沒技巧), 言詞不當請多包含

雖然對佛教遭受迫害感到難過 但這是意料中事...... 宗教不干涉政治, 不代表政治不干涉宗教ㄚ (宗教既然是一種動員力量, 統治者當然會留心ㄚ); 中國皇帝干涉宗教多ㄌ....

其實言必稱古人, 是種高壓言論管制下的明哲保身之道.....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中國從罷黜百家起思想的黃金時期就結束ㄌ..... 而罷黜百家是為哪件事ㄚ? 為了獨尊儒術. 而為什麼要獨尊儒術ㄚ? 儒家強調忠君ㄚ.....

所以, 中國皇帝不在乎你信什麼, 只要忠君一切沒事, 漢 文化的特 點又很成功的將大家融合在一起(而非印度那樣分化族群). 雖然科學在古代中國從未成為主流, 也沒有系統 性收集, 但的確挺成功 ..... (我時常稱讚清朝政績跟武功, 但我也很清楚滿州皇帝一面用政績一面用高壓權術維持政權 - 統治者無可避免的黑暗面)

西方人思想開放是我們要學習的. 但既然是人, 他們很多時候也是說一套做一套, 美國人邊歧視黑人跟少數人種就是一例...... ; 二次大戰大家(包括希特勒)尊重瑞士永久中立國其實也是另有原因..... 瑞士當時幫交戰國家洗錢, 用處可大ㄌ....

有光就有影子, 也許事情我們都只看到表面, 沒有機會看到後面的黑暗面.... 但黑暗面不是我該關心的, 不要知道太多可以活久一點......

睡ㄌ..... 明天聊

Yaseen 於 2007-10-27 01:56:37 回應

印度文明跟漢文化同樣歷史悠久, 但從宗教種族這裡看來漢文化勝過多多
政權` 宗教跟種族是三大動員力量, 而漢人對政治跟宗教的切割, 跟推動種族融合的確有一套.... 比起印度人需要這樣靠 "用大家滿意的方式切蛋糕" 方式達成境內的族群和諧, 漢人根本不需要做這些花招 (我們內部均分利益也是常態, 但這大多數不是針對種族或宗教)

漢人至少已經2000年是從帝王到百姓奉行宗教不干預政治 (儘管有時有些例外, 如黃巾` 白蓮教` 太平天國).... 而而漢文化的深度又引誘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學習 (而有時漢文化又從這些民族身上取得文化生命力, 注入新血跟進化), 是進一步變成漢化的動力跟保證 (元朝的蒙古人例外), 幾次種族融合跟漢化又使得民族認同度高過很多其他地區...... 所以幾次興盛衰弱都沒有像亞述` 埃及` 馬雅那樣變成博物館展覽品

Sop 於 2007-10-27 07:08:59 回覆

別忘了中國社會表面的和諧,跟高壓政策不算無關.漢人/中國人在過去兩千多年裡的文化,其實,除了詩,詞,曲..等的不同外,幾乎完全冷凍.比起很多其他文明來也是乏善可陳.中華文化之所以能持久,跟當皇帝的為保有自己的天下怕變,也不是無關.其他文明的被取代或變成博物館的展覽品跟他們因地理位置,造成不同的強大的種族和優秀文明間的諸多競爭,也不是沒有關係. 中華文化的被保存多少還是跟它的缺乏競爭有關.沒有刺激和競爭的穩定?

假使我們提起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文化時,總是要搬出兩三千年以前的經書出來,是不是表示中國文化已經好到不能改變,只能保留的地步了?

看到西方民主的進步,思想的不受拘束,我常羨慕不已,嫉妒萬分.他們的宗教革命,跟宗教覺醒有關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不都是受惠於長期的宗教壓迫的結果嗎?

以下僅供參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748690.html?fr=qrl3

http://www.putuoshan.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