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印度見聞 (六) 廟宇與宗教 2


錫克教 (2%)

在1984年, 印度總理甘地夫人被她錫克教的隨身侍衛刺殺前, 世人對錫克教並不熟悉, 但是錫克教信徒雖少, 他們卻“…like the potato, you can see them everywhere” . 錫克教是十五世紀時, 由那納克法師Guru Nanak所創. 他生於當時印度教與回教共存的印度北方(今印巴交界). 有感於兩教間的不斷衝突,主張只有一位真“神” (The True Name), 反對印度教偶像崇拜的習俗, 提倡兄弟愛, 注重道德生活的實踐. 融合回教及印度教之教義, 創立新教. 是錫克教十位法師(Guru)裡的第一位. 他重視靈性生活, 認為應由法師指導信徒的生活. (Sikh 本意是學習, 學生). 錫克教的經典(Guru Granth Sahib)是由第十位法師Gobind Singh收集了所有十位法師的教理, 並節錄了一些佛教和回教的經句後編輯而成. 宣佈錫克聖書從此將取代真人Guru, 而將此聖書人格化成錫克法師. 在錫克廟裡, 不供奉神位, 正堂中間擺的是錫克教的聖書. 進入錫克廟時, 要脫鞋, 帶頭巾. 信徒則走到“經典法師” 前跪下, 頭額觸地禮拜, 獻上金錢感恩. 再退後幾步, 坐下打坐.

錫克廟的建築簡單莊嚴, 多以白色大理石為建材. 圖為在 Pushkar 的錫克廟.


Pushkar Sikh's Tempel



翻開的錫克聖書被供奉在廟堂前面供奉台上像一張小床的台座上, 書上加蓋絲綢. 信徒則以對待法師的態度對待此聖書. 最妙的是, 他們認為這位 “法師” 在此坐了一天, 會疲倦, 所以, 天黑時, 這本書就會被關合, 移到廳堂旁邊一角, 有圍簾圍起的床上休息.


Pushkar Guru Granth Sahib



本來只注重靈性生活的錫克教, 經過十位法師的“改進” 終於也脫不了宗教習俗上的繁文縟節. 包括規定男人都姓Singh, 女人都姓Kaur . 還有對信徒穿著的規定. 男人一律不剔髮 (身體髮膚, 受之於神, 不可毀傷), 纏起來以後包在“頭巾帽”(turban)下, 女人則在頭上披“紗巾”(chiffon).


India’s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Sikh family



佛教 (1%)

西元前六世紀, 在靠近今日尼泊爾的一個印度王國的王子Siddhartha Gautama (世稱佛陀Buddha, 即覺悟者), 因反對種姓制度, 追求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 相信每個人都可經過修持, 得到解脫(涅槃), 因而創立了佛教. 他因未指明接棒人, 漸漸的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教派, 約公元一世紀標榜脫度眾生的大乘佛教興起,把追求個人解脫的佛教稱作小乘. 後來佛教吸收了印度民間密教信仰演變為佛教密宗金剛乘, 並逐漸被印度教同化. 印度教徒相信佛陀是印度神Vishnu的化身. 如今, 在印度少數的佛教徒大多分佈在與緬甸為界的地方. 1959年新疆達賴喇嘛得到印度政府的協助將流亡政府設在印度北部, 翻過希馬拉雅山與新疆為界的Dharamsala一帶.

耆那教 (2%)

幾乎與佛教同時, Bhagwan Mahavira在印度西部的Rajasthan創立了耆那教, 耆那教教義與佛教相似. 反對種姓制度, 提倡不用暴力(Ahimsa), 嚴格苦行, 嚴守素食, 相信宇宙是無限而不是由神創立的. 1947年發起非暴力, 不與統治者英國合作, 帶領民族獨立運動的聖雄甘地, 就是耆那教的忠實信徒. 奇怪的是身為耆那教教徒的朋友, 嚴守素食倒是真的.可是進出印度教的廟宇,行跟印度教徒一樣的禮拜儀式,我實在看不出他們跟印度教信徒有何差別.??


Mohandas Gandhi traveled for his biography



基督教 (包括天主教 )

據傳耶穌的門徒猶大 (St. Judas Thomas)早在西元52年就已到達印度傳教了, 其追隨者被稱為Syrian Christians. 一般相信現在還有七個教堂是St. Thomas the Apostle那時建的. 在印度的基督教徒一般分佈在西岸像Kerala 和 Goa 等城市及印度南部. 現在, 在印度的基督徒(其中天主教徒佔70%), 大部分還是歐洲殖民時期對印度教徒施壓, 傳教的結果. 後來也有許多在傳統的種姓制度裡屬低下階級者, 為逃避社會的歧視, 而歸依基督教.

祆教(Zoroastrians)

三個半千禧年以前, 先知Zarathushtra在波斯 (Persia) 創立了祆教,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 西元第七世紀時, 信仰回教的阿拉伯人侵入伊朗, 對祆教信徒施壓, 在西元第八到十世紀之間, 不願改信回教的波斯人便逃亡印度. 這些移民在印度被稱為 Parsis. 因為他們禮拜時, 會生火來象徵敬拜的神,所以又被稱為拜火教. 現在世界上僅存的祆教人口大多集中在印度西岸的Gujarat .

巴哈伊(Bahá’í)

巴哈伊始源於伊朗, 是一種務實的信仰. 強調人的精神面跟實際生活是一體的. 認為各種不同宗教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跟當時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形成的. 所以對回教,印度教, 佛教, 基督教都認可. 靈曦堂是向公眾開放的,並且僅用作禮拜(Worship),不佈道. 到了禮拜的時候, 在靈曦堂內由不同的信徒朗讀一段佛經, 聖經, 可蘭經...還有一段大師的箴言.

在新德里的巴哈伊靈曦堂建於 1986年。俗稱“蓮花寺”,有九面三重花瓣,九個蓮花池。裡面莊嚴肅靜,繞堂在信徒席外圍邊擺著不同宗教的經典跟經節。此外沒有任何裝飾。所有的人都可以進來禮拜與靜坐。





猶太教(Judaism)

西元前973年, 就有猶太人隨著所羅門王的商船到了印度西岸的Kerala, 後來陸陸續續有更多猶太人遷入印度. 現在印度的猶太人人口僅剩六千人.

由於羅馬主教與各西方國家的關係及後來文藝復興,基督教興起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很大,有人說:”西方的歷史其實是宗教史!”.這句話如果用在印度可能更為恰 當.從古老的”神”話開始,人們就一直受宗教的操縱.幾千年的古文化,幾千年的束縛.可惜多元性的文化,帶給社會的往往不是豐富與多彩的內涵,而是相互的 摩擦與傷害.


*** 目錄: 印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