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遊 科隆 (一)


引起戰爭的國家沒有抱怨跟訴苦的權力. 二次大戰後, 各國正在統計因戰爭引起的破壞損失跟清點死亡人數時, 戰敗的德國人只能忍著世人責備的眼光, 默默的重建被聯軍砲火摧毀的鄉土.

科隆位處萊茵河畔, 兩千多年來, 從法國往東的商業交流必經之地, 二次大戰前, 一直是水路交通樞紐, 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二次大戰時, 聯軍一共空襲科隆262次, 一百五十萬顆炸彈散落在科隆各地. 死亡人數兩萬有餘. 90%的建築被炸毀.科隆因此面目全非.


車子駛入科隆時, 映入眼裡平凡而現代的市景讓我感到失望與悵惘. 想到這個有名的遊覽大城至少還有矗立在萊茵河畔傲世的大教堂, 心裡還是充滿了好奇.

我們順著通往大教堂的街道慢慢的走著, 發現即使是最熱鬧的商店街的外觀看起來也都缺乏特色.



聽說戰後還有300棟房子餘存. 我們邊走著邊端詳著, 想知道那棟房子是以前保留下來的. 可是這不是件簡單的事. 原來以為這條街的建築毫無疑問都是重建的,


但這幾棟分別標明是西元1235 跟1685的建築, 外表卻與之雷同.


在牆面上您可以看到數目字或其他裝飾物中間有個釘狀物, 這是以前人們固定房子橫樑用的軸釘. 而這一棟前後分三個期段建的房子, 很可能是沿用1727年的風格完成的? 但其實也很難說沒有軸釘的房子都是新建的.


不久我們就到了大教堂.




不瞞您說, 我當時真有點驚愕並有點懊惱我的到來, 因為它破壞了我朦朧中對科隆大教堂的期盼. 不知怎的, 這個外表裝飾得密集不留空間的龐然大物, 讓我想起創世紀裡的巴別塔 (Tower of Babel). 當然這純粹是個人的感受.  註 

這是法蘭德斯畫家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畫的巴別通天塔.


哥德式建築的特色本來是要給人一種高能及天,更接近上帝的感覺. 說起來跟巴別塔的目的還真差不多. 科隆大教堂高達157米, 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大教堂是在1248年開始建的, 停停蓋蓋的, 直到1880年才完成. 在二次大戰期間聯軍為保存世界遺產, 同時也可以此為座標, 曾儘量迴避對大教堂的轟炸. 但也難逃14顆炸彈的傷害.  戰後一直在修建中, 現已大致完成. 但聽說大教堂過於接近每天有1230班次火車通過的中央火車站, 不斷的輕微震動對大教堂造成極大的威脅. 每年的維修費高達一千四百萬歐元.



高與亮是哥德式建築的兩大特點. 這種很雅致的穹頂.


拱型的支柱和支柱上突起的線條柱,


牆外用水泥作的突起的牆面跟各個筍尖間的弧形拱橋等, 都是為了加強高建築的支撐力而特有的建築特色.



在這些聖人頭頂上附加 "皇冠" 的目的也是增加它垂直, 高, 長的感覺. 


進了教堂, 一陣肅靜氣氛, 穹頂之高, 還真予人一種接近上帝的感覺. 外頭線條, 裝飾過於密集的大塊頭印象, 頓時消失.


哥德式教堂通常因有很多的鉛框彩窗, 比一般的教堂為亮. 科隆大教堂就是以它大量豐富的彩窗出名.



我很驚訝的發現這些彩窗上的情景並不都是傳統的聖經故事. 其中有電腦方塊也有幾何圖形. 大概一方面為了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另一方面可能也因製作上便宜些. 



為了避免以後的遺憾, 我們忍不住也上了大教堂離地一百公尺高的圓環看台. 人多, 梯窄不能停下來休息, 一口氣衝了上去, 算算一共509階. 雖然天氣不好, 能見度差, 但隱約中還是可以略得科隆印象.

這是通往萊茵河東岸的橋.

 
在教堂裡面很美的穹頂上頭就是這個十字屋脊.


看到外頭高達一百公尺以上的鷹架. 為了維修脆弱易斷裂的牆外景物,這裡的鷹架幾乎是永久性的支架在這裡。忍不住揣測著: 光搭這個鷹架, 每年大概就要好幾萬歐元了?!


斷頭的石筍裝飾.


這個圍起來的透明棚架莫非是要保護遊客不要被教堂的落石打到.


在登樓的途中, 我們看到這教堂的鐘組. 大教堂一共有四種大小的鐘11 個, 有四個諧音. 聽說敲起來很好聽, 還有人特別到科隆來聽.

 
這個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重達24 噸. 光它的鐘擺就有700 公斤.



·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甘尼太太 於 2010-02-11 21:24:51 回應
不必去看很"大"的佛像啦。
您這兒提供的頭頂上有「皇冠」的聖哲們,頭與身體的比例 ,就非屬常人。

Sop 於 2010-02-11 22:13:53 回覆
可不是嗎!!! 尤其是後來新補的像更是離譜.

Fibi & Ray 於 2010-02-11 17:29:04 回應
預祝您 虎年福虎生風 大吉大利

Sop 於 2010-02-11 19:15:41 回覆
也祝你們春節快樂!!

甘尼太太 於 2010-02-11 08:13:20 回應
我最喜歡看教堂裡的那些「聖哲像」了!(觀音或大佛也雷同)
不是因為敬重他們,而是他們都要被聳立在高高的地方,感覺上,他們好像在天上視著我們。
其實啊...........
為了製造這個從高處往下看的效果,每個聖哲或佛祖,都是頭很大,四肢和身材很短小的不正常比例!...........不管他們的臉色多嚴肅或多慈祥,我都會覺得有點搞笑!
多笑有益身心。

Sop 於 2010-02-11 19:13:23 回覆
看到你的回應, 讓我想起2001年在阿富汗被 Taliban 摧毀的兩個大佛像.

人們在製作上, 好像都懂得幾何學的使用. 不過我看過的好像都是佛教的塑像, 我不記得看過天主教/基督教很大的像?

nannan 於 2010-02-08 15:16:10 回應
這世界最高的教堂
在平地往上看都有點頭暈
可沒勇氣爬上去

Sop 於 2010-02-08 19:53:21 回覆
從上頭往下看就不頭暈了

attile 於 2010-02-07 15:40:22 回應
大教堂是在1248年開始建的,直到1880年才完成
有時想想那些古代建築在沒有現代化吊臂、起重機的情況下是如何蓋起來的?委實令人贊歎!
基本上我自個對蓋高樓有種暴發戶心態的反感,大家蓋高樓比高義意何在?當時台北蓋 101甚至還關閉了幾條航線,真的會因此讓台北市的形象有正面提升嗎?何況對 101大樓,感覺上活像根大蠟燭,似乎沒啥美感…,奈何它已是台北市的地標……

Sop 於 2010-02-08 19:49:48 回覆
在沒有現代化吊臂、起重機的情況下蓋起來的大教堂就像金字塔等古代工程一樣, 讓人驚訝. 但也因為它的龐大工程, 除了經費外, 蓋的人也不容易得到成就感, 才會讓大教堂停停蓋蓋的蓋了六百多年.

從前人們競爭蓋高樓一方面比高, 一方面也比能力. 如果杜拜去年建的高828公尺的 Burj Khalifa 塔樓能讓人們打消再在這上頭競爭的話. 也算是"仁德" 一件罷!

沒桂花 於 2010-02-07 13:17:32 回應
這建築真是太令人驚歎了難怪歷久不衰

Sop 於 2010-02-08 19:37:11 回覆
為了它的歷久不衰 德國政府可是花費不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