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奧地利雪地日記 (二) Finkenberg


 今天早上真不該開 I-pad 裡的數獨遊戲(Sudoku). 每次一開啟我就像中了毒似的走不開了. 一盤接一盤的總想解決下一個遊戲, 腦子裡催促著自己快出門, 心裡卻留戀在數獨的挑戰. 老遠從荷蘭跑到奧地利來到底是為了什麼都忘了... 一看時間, 我的媽呀! 已經過了11 點了. 今晚如果他問起我今天都作了些什麼, 我可怎麼向他交代??!! 於是匆匆穿上外衣, 抓起 Nordic 棍就衝出門了. 山上的雪道既不適合健行, 就想到旅遊中心看看這附近還有什麼好玩的.

旅館離市區並不遠. 一路上美得像風景片似的景色隨時可以捕捉.



不久就到了市區. 這個為了滑雪客才形成的城市, 當然少不了很多跟滑雪有關的商店跟滑雪學校.


偏偏一座"古時"留下來的老農舍目中無人, 堂堂然的矗立在市中心的主要街道旁. 不知是要為歷史作證言? 還是要向農村商業化挑釁與抗議?


奧地利是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 這個有阿爾卑斯山特色的教堂, 對外並不開放. 它的塔尖像螺絲似的扭轉了一下,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建成這個樣子?


滴戈搭戈的滑雪靴聲, 引起了我的注意. 轉身尋找聲音的來源. 兩個帥哥停了下來讓我拍照. 這裡似乎只有心情好的人.


這旅館屋簷下精細木雕楔片Art Nouveau (Jugendstil) 的風格, 透露了這是20世紀初的建築. 這裡有好多房子有這種精雕楔片, 不知是不是專屬此地的屋簷裝飾.


從旅館側面牆上懸掛的"招牌"看來, 這個旅館的前身可能是個驛站.


在旅遊中心資訊了一番後, 決定到在 Mayrhofen 西南方的 Finkenberg 走一趟. 來回不到20公里的路, 算算時間應該還來得及. 買了點路上果腹的點心,就上路了. 出了鬧區, 阿爾卑斯山又恢復了它的主角身分.


溪裡皓白的積雪像緞帶似的順著漴漴流水延展而去,好似一副塗得太厚的油彩畫.



 小徑順著溪水隱於路樹之後.


潺潺的溪水聲讓大地顯得更為寧靜.


山腳下到處都是岩石, 讓我心裡納悶. 為什麼這裡的人偏好用木材蓋房子而捨棄較為堅固的石塊? 可惜跟碰到的路人沒有共同的語言, 無法解答梗在心裡的疑問. 前頭路邊坐了個中年男士. 他看到我這個外地人主動的向我打招呼. 一籮筐的問題正好可以請教他, 就坐下來跟他聊了起來.

他其實是個德國人, 住在德,奧邊界, 是這裡的常客. 對這附近的環境瞭如指掌. 他說, 用木材蓋房子是因為木材比石塊便宜又容易取得, 而且木質建材也比較暖和.


阿爾卑斯山區的房子的底層通常還是用石塊建的, 上層才用木頭. 屋頂蓋得特別寬大, 上面再鋪石板. 這樣就可以保持屋頂下的木材乾燥. 通常房子的木質部分能維持好幾百年也不會腐爛. 他建議我到Finkenberg去看一座已經有好幾百年歷史的老木橋. 他說那個木橋就有個擋雨用的"屋頂". 讓我覺得非常的好奇.

他說, 我一路聞到的牛糞味, 不是幻覺. 這附近有很多世傳的牧場. 只是現在這些牛都在農舍裡,所以雖然聞得到卻看不見. 以前這些牛都住在農舍的底層, 人就住在上頭. 藉著牛散發出來的熱氣, 上層會比較不冷. (嗯! 果然入牛糞之室, 久而不聞其臭
!)

他還建議我過了Finkenberg的住宅區就可以掉頭走下來了. 不要再往山裡走. 因為至少還要再走5,6 個小時才走得出來. 我說我就是為了山裡的積雪才來的啊!不過只10公里的路而已. 不要太小看我了. 我一副很有自信的樣子對他笑了笑. 謝謝他的關心跟解說後, 就繼續我的行程.



果然不久就看到河邊雪地上餵牛用的乾草包.天氣暖和的時候, 這裡顯然是放牧牛羊的綠地.


沒想到在路邊看到這個耶穌受難的雕像. 這也許是天主教信徒為祈福而設立的. 我以前在德國也看過不少類似的"祭堂"(?). 感覺上有點像是天主教國家裡的"土地公廟". 東西文化的差異可以很大, 宗教信仰的表達方式除了主角不同外, 他們的精神跟出發點常有讓人驚訝的相似處.




阿爾卑斯山的春天一定很美. 可是皚皚的白雪好像淨化了這個世界, 讓大地顯得更有靈氣.


山腳下的農舍看起來像是新建的. 主人顯然不住在這裡. 上層放的應該是餵牛用的乾草.


登高必自卑, 行遠必自邇. 順著斜坡"上城". 還沒走多久, 就發現自己離"卑, 邇"之處 已有好一段距離了.


這可能是個有錢人的私人教堂.  Finkenberg 地方不大, 沒有一座地標似的教堂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似的.
 

 

一轉身, 驚喜的發現剛才那位德國紳士提起的木橋就在我身後. 興奮得不禁雀躍了一下, 把橋邊的兩個路人嚇了一跳.


這座橋果然如那德國紳士說的有個"屋頂". 它看起來雖然不怎麼壯觀, 卻可以行車. 是連結河流兩岸的重要通道. 從旁邊看過去, 這座幾百年的老木橋果然騰空, 沒有"濕腳". 現代的科技會比這個傳統的匠工之作更神奇嗎?


我繼續往上走. 對準人家的房子猛照像. 如果有人看到, 會不會以為我是那裡派來的狗仔隊啊?


不知是什麼植物的種子掛在樹枝上, 被斜陽照得像奇幻片裡的蜘蛛.



我越走越高, 卻發現斜坡越來越大. 頓悟那位德國佬的勸言. 不敢再向前走了. 有點懊惱早上在旅館裡玩數獨的愚蠢, 耽誤了更重要的事情. 可是一切都已經不濟於事了. 稍微逗留了一會兒就轉身走上歸程.



看到山頭上的房子. 想不通怎麼會有人喜歡住到這種地方?



不知算不算是一種病? 凡是不期而遇的"大紅色", 總讓我不由自主的趕快搶鏡頭留念.


因為山頭很高, 這裡的夕陽與晚霞跟經驗裡的期待不太一樣.


該跟大夥兒集合了. 上那兒去找他們呢? 還用說嗎? 當然是 Ice Bar!


 Ice Bar 前, 擠滿了等著進去慶祝 après-ski 的人.  有個守衛把門. 出來幾個, 放幾個進去. 這些人站在門外耐心的排隊等候進場.





阿城遊記 於 2011-03-03 03:20:29 回應
很高興!  在您的部落格看到了外國的美麗風光....
您的部落格......我訂閱了!
也歡迎您來我的部落格參觀....
我這裡有很多台灣的深度之旅~~~

Sop 於 2011-03-03 16:16:32 回覆
您台灣深度之旅的說明描述還真的非常豐富. 花了不少心血罷?

中年惡女 於 2011-02-20 17:01:34 回應
我很多年前到過德國旅遊,也有一個疑問,就是在高高禿禿的山頂上的房子,到底誰會住那種那麼不方便的地方?
照相機真是很棒的發明,它保存了我們容易流失的記憶。

Sop 於 2011-02-23 21:00:26 回覆
照相機可以幫我們記憶, 讓我們反覆的重遊舊地, 真的狠棒. 可是我發現還是要作旅遊筆記. 我的記性不好, 以前覺得一生難忘的旅遊經驗, 日子久了也會泛黃, 模糊起來. 不過我現在最大的毛病是: 沒有照相機好像就失去了觀察能力, 不知道怎麼旅遊.

也罷 於 2011-02-20 08:53:07 回應
寫得真好! 隨處有生機,歡喜。

Sop 於 2011-02-20 09:34:22 回覆
不過是片言隻語的看圖說故事. 您客氣了!

Nobody 於 2011-02-19 17:09:50 回應
看到山頭上的房子. 想不通怎麼會有人喜歡住到這種地方?

       --  我奧地利來的同事住在阿姆斯特丹,才幾個月就快悶壞了,覺得怎麼會有人喜歡住在海平面下,連山都沒得爬,怪可憐的得拿假遠道回去滑雪爬山。


奇幻片裡的蜘蛛是Clematis類的種子吧!

Sop 於 2011-02-20 07:39:44 回覆
哈哈哈哈, 這倒是真的. 我們剛搬來這裡的時候, 我總是想. 以後能不住在這裡的時候, 一定馬上搬走. 可是現在一離開這裡, 就會懷念這裡的小河跟映在水裡的倒影 習慣也是主觀的因素.

那個像蜘蛛的花種看起來還真像是Clematis 的種子. 可是種子是長在我貼的下一張的樹上.. Clematis 不是爬藤的植物嗎? 這棵樹有3-4 公尺高呢??????


Vincent Kao 於 2011-02-19 12:03:15 回應
哈哈,出門度假還帶個IPAD,佩服!

Sop 於 2011-02-20 09:42:15 回覆
那幾天埃及人正在遊行示威改寫歷史. 唉! 我這個愛管閒事的世俗人就是放不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