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又見雪世界 (一)


雖然不會滑雪, 可是只要他去滑雪, 我總不放過這個能在白茫茫的雪地裡散步的機會. 上周他公司的員工組織依照往年的習慣安排了今年到奧地利的滑雪活動.

奧地利境內阿爾卑斯山的山巒, 山脈的分布似乎特別適合旅遊度假. 夏日可以漫步在鄉間小路上, 冬天可以穿梭在山嶺山谷間,  所以遊客總是絡繹不絕, 帶來不少商機. 山間的小村莊似乎也完全是衝著遊客所需而開發的.

依 照歐盟的規定, 我們的司機每開4 個鐘頭就必須休息45 分鐘. 害得我們想赴周公之約也不得安寧. 睡眼惺忪的走進冷空氣, 在加油站裡又吃又喝混時間. 等完全清醒後就到了回車上睡回籠覺的時候了. 好像故意考驗我們似的如此反覆3 次. 終於在清晨7 點抵達了我們的旅館.



見到剛下的雪, 大夥兒都興致勃勃. 聽說這種雪最適合滑雪. 吃過早餐, 換上滑雪衣. 好不容易才等到8 點. 匆匆的趕往租借雪橇, 滑雪鞋的痁裡找合適的用品. 為馬上就可以在山嶺間飛越穿梭而興奮.


我也穿上雪靴, 手持我的Nordic 魔棒走進屬於我一個人的雪世界. 



Hopfgarten村莊裡高聳的教堂(kirchenführer) 一向崇高此時更加聖潔!


從來沒喜歡過高壓電纜的我竟也忍不住興奮起來!


此時無色勝有色!!


大自然的蒙太奇!!


雖然跨著健步向前走去, 卻有打坐時虛空的快樂!



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飄雪了. 皚皚白雪落在早上剛清理乾淨的路面上, 像是為大地鋪上一層白絨地毯. 路旁積雪猶如兩堵白牆, 隔離了所有的世俗雜念.


獨處, 眾樂兩相宜!


雪越下越大, 這位先生揮手向我示意, 要我躲雪. 父子兩人卻不能偷閒. 冒著大雪在陽台上忙著清雪.


這雪一下就下個不停. 路邊人家都出來忙著鏟雪, 生怕一時偷懶等會兒就出不了門了. 這孩子看起來也不過才十來歲大, 開著鏟雪機來回的鏟除門前走道.


這是露營區, 停放在這裡的露營車房已經被埋了大半. 露營車間的車道顯然剛剛清理過! 難道還有人留在車房裡? 真是特別的偏愛, 不同的嗜好. 此時留在這裡還算是食人間煙火嗎??


可憐的耶穌! 冰天雪地裡仍然一絲半褸. 看了讓人直打哆嗦!


是不是曾經偷懶啊?? 再不來鏟雪, 就要找不到車子了!


雪花不斷的飄, 讓大地充滿了迷茫, 充滿了詩意!






雪地裡有隻不怕冷的小黑狗, 不但不穿冬衣, 還以在雪堆裡衝出一條路為樂.  牠衝過來衝過去, 衝得雪花四濺. 樂得不得了! 可惜照相機沒電了, 來不及為這條見雪瘋的狗拍照留念.
 


P.S. 回到旅館拿出相機, 驚訝的發現還有三分之一的電力. 才忽然想起曾經有人告訴我在雪地裡照相要將相機放在懷裡, 不要掛在胸前. 因為在冷的環境裡照相比較耗電. 真是事後諸葛! 已經來不及了.




甘尼太太 於 2012-02-07 08:23:43 回應
今天我們這裡攝氏26度,都快把我熱「煉」到無法思考了。   早上還聽新聞說卡達熱到攝氏42度。
破紀錄(二月是不應該有這種溫度),看到你這雪世界,要是能中和一下,那應該會令人愉快些。(還是我應該多多享受你們的夏天?)

Sop 於 2012-02-07 09:40:09 回覆
說起來26度C, 也還好啊! 只要忘記現在是冬天就好了. 哈哈哈哈!
我們從奧地利回來一個裡拜, 荷蘭竟也出乎意料之外的開始下雪了. 雪下得不算大, 可是氣溫卻破天荒的降到零下22度C. 河裡都結冰了. 才結冰沒兩天, 荷蘭上下全部都坐立不安起來, 媒體天天在猜測今年是不是可以舉辦Elfstedentocht (Eleven Cities Tour). 真的很好笑.



雖然去年我們這裡的夏天很不爭氣, 可是原則上還是最好的季節. 不冷不熱, 白日又長. 有機會應該來體驗一下, 讓自己享受享受!

Fibi & Ray 於 2012-01-31 20:41:24 回應
白靄靄ㄉ一片~讓人覺ㄉ好浪漫~好美~

Sop 於 2012-01-31 21:50:29 回覆
是啊! 這種雪地的經驗你也有過, 一定更能體會其中的浪漫氣氛!

li 於 2012-01-30 19:55:23 回應

可以想像
但看來超冷
像在冷凍庫裡面

Sop 於 2012-01-31 21:53:11 回覆
在雪地裡如果不斷的保持活動, 只要不刮風倒也還好. 想要停下來休息就真的很冷了.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12-01-29 12:08:19 回應
很顯然的,    你的攝影技術 更厲害了.      這些照片都是上展覽的級數        美  !!!

Sop 於 2012-01-31 21:57:11 回覆
你真會逗人
! 我人半瞎, 相機又是傻瓜. 照相的專長是手會顫抖, 那裡來的展覽級

回來時, 別忘了通知我!

子駿 於 2012-01-28 12:41:26 回應
下雪了,銀白的世界,好浪漫!

Sop 於 2012-01-29 09:19:56 回覆
真的很浪漫! 一般人都不會選在嚴冬出遊, 可是在雪地裡的感覺真的很特別, 值得體驗.

瑪妮 於 2012-01-28 05:07:55 回應
原來是渡假去了啊~~~
白茫茫一片是真美, 車子找不到還好, 屋門封了可就不好玩了

Sop 於 2012-01-29 09:02:44 回覆
一共去了3天只能算是小假. 不過奧地利的冬天比荷蘭的舒服多了. 那天我還在咖啡屋外頭的路邊坐下曬太陽喝咖啡, 一點都不覺得冷. 他們那裡的人似乎也很習慣大雪, 雪雖然一直的下, 車子仍在山坡上若無其事的開來開去, 好像一點都不緊張. 我們到的第一天雖然一直下雪, 可是雪下面的路面上卻好像結了一層薄冰, 我雖然不敢跨大步走路, 但也四腳朝天跌了近10次(上坡時就變成狗吃屎的姿勢了). 可能因為每次都是順勢滑出去也跌不痛, 所以居然能夠不當一回事的一次又一次的跌!!! 看來自己還沒老到那裡去!

Vincent Kao 於 2012-01-27 10:03:18 回應
樹林野地的雪景總是特別美,只是下雪天出門很傷腦筋。
今年丹佛雪不算多,山上聽說更少。
看了你的雪景居然有點想念雪深及膝。

Sop 於 2012-01-29 08:45:49 回覆
還是你丹佛的雪景壯觀! 我們這兒今年到現在為止一直沒見雪影, 氣象預報明天開始溫度會漸漸的降到攝氏 零下10度 (華氏14度).  不過荷蘭的冬天空氣潮濕, 雖然一直在冰點以上, 感覺上比奧地利有大雪暴的日子還要冷!! 倒不如下場大雪好!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台灣農業 vs 荷蘭農業


拿台灣跟荷蘭來比, 自有它起步點的不同, 民風民情又不一樣, 不能同日而語. 有時我也會避免上網說東道西, 免得有人會說喝洋水還沒兩天, 就開始批評自己的祖國. 不過, 說真的, 有時兩者之間的差異太大, 我也不知道該從那裏說起.


記得以前從台灣到沙烏地阿拉伯, 印尼的農耕隊曾經羨煞不少人. 他們以專業知識出國指導其他國家的農業, 既可以出國又是台灣的光榮. 1973年亞蔬 (現在改為—世界蔬菜中心)設在台南善化, 我也(誤)以為台灣農業從此可以跟世界接軌. 可是台灣農業到底可以從亞蔬受益多少, 跟台灣本身的農業結構顯然有很大的關係.

在荷蘭的日子裡, 我對荷蘭的農業發展一直有著直接間接的接觸. 幾年前甚至有機會玩票似的到中國大陸去賣種子加工的機械設備. 當時, 的確被那裏的農業環境嚇了一跳. 毫無疑問的過去鐵幕後的那段時間裡, 他們不但用土法煉鋼, 也用土法務農. 可是由於缺乏對外界的認識, 他們大部分都對中國本身的農業發展充滿了自信心. 他國對他們農業的評價讓他們認為是國外的無理杯葛跟蓄意侮辱.  "我們"這些到中國推銷最新技術的"荷蘭人"在跟他們談到專業上的知識時, 也常有雞同鴨講的困擾.

荷蘭人做生意的態度經常是"你好我就好". 整個大環境進步自己才有發展的空間. 這幾年在北京等地 舉辦的種子會裡, 荷蘭的種子技術公司 Incotec與當局合作邀請世界各地在農業各方面的專業人士提供他們一個講座會. 以提升當地人的農業知識. 去年首次有50 多位來自各大公司的負責人組團到荷蘭來作實地訪問.  現在他們已經慢慢的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實況, 接下來的只是如何與世界接軌.  這些人裡有很多有高學歷, 有野心的人, 只要時機成熟中國的農業一定會很快的進步.

就以前的經驗, 我在中國走動的時候, 一直相信台灣的農業比中國進步很多. 心裡多少有點台灣人的驕傲. 可惜去年有機會認識了一點台灣農業現況, 心裡的驕傲不幸變成了擔憂. 台灣的農業所以進步很慢, 當然是大環境使然. 罔費幾千年來"士,農,工,商" 的"口號", 農業在國人的眼裡還是地位最低, 最不受重視的一環.

比照荷蘭的天然農業發展的條件, 台灣的環境應該不算差. 從前荷蘭境內多水澤, 農田多分散在水道之間. 除了要不斷的將水抽往高處外, 農夫每天還要划著小舟輪流到分散各地的小農地去耕種. 四百多年前, 荷蘭人為了增加可耕之地, 開始將水澤抽乾, 重劃農耕地.

1900 年孟德爾發現遺傳學後, 荷蘭的農業專家馬上帶領全世界開始育種工作, 進行篩選改良品種. 二次戰後, 馬歇爾計畫將農作機械化帶入荷蘭. 荷蘭的農人為了增加經營效率, 紛紛相互併購或交換農地, 將過去分散的田地集中開發經營. 1967年, 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 務農的人口已經從全國勞動力的20% 銳減至7 %, 但農家的平均收入卻比法國農家多出40%, 更是德國的兩倍.

從前經營農場者只需 要出勞力, 今日的農人不但要有最新的農業知識, 還得知道如何善用. 隨著農業知識與種植技術的日新月異, 不管農場大小, 若要保持競爭力, 每個人都得嚴陣以待, 隨時吸收最新的專業知識. 在荷蘭有一群專事育種、土壤、病害等方面的專家聯合在網上創辦了一個農業知識庫, 任何人只需繳交年費, 便可自網上獲得最新的農業知識與資訊, 並有專人協助解答個人的實務問題. 領先世界的農業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已經跟很多研究機構合併成大學跟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 centre(Wageningen UR). 提供在業成人最新的農業科技課程.

現在荷蘭的農業結構, 有完整教育制度的搭配. 從最基本的實際操作人員到發展計畫研究專員, 層層都有專業訓練. 社會上對農人毫無輕視或同情的態度. 這是整個大環境積極的態度跟務實的結果. 看到台灣的農業處境讓我擔心.

我在這裡發發牢騷, 希望讀者不要以為我當了兩天荷蘭人就"臭屁"起來. 說實在的, 我也不懂這些. 如果有人說: "不要光坐著批評, 有本事也提出點改進的意見!" 就當我甚麼也沒說!






paper tiger2012-01-17 01:15:34 回應
台灣的農產其實也不完全缺乏競爭力  台灣目前食物進口量大約消總耗量的百分70到75  所以台灣的農產如果不出口根本沒有足夠去化的空間  只要收成季節農產很容易滯銷  政府知道這個問題嗎? 當然知道  為了消費人口的選票 根本不願意讓農產合理的反映成本  刻意的讓農產低價 犧牲農民   舉個例子:我常鼓勵農民不要種多 夠自己吃就好了 因為種植多沒賺錢 遇到天災還血本無歸  特別是種稻米的   雖然米食消費已經退卻很大消費轉變為'麵"食  但是一旦穀米漲價 政府還是會打壓的   所以種稻米在台灣想賺錢除非種植五甲十甲土地 也許會有比較多的總收入吧  所以馬政府就推出小地主大佃農 簡單說就是鼓勵小土地農民出租農地讓較大的農企去營運   問題來了 ' 耕者有其田法律仍然有效" 二來法律不是農民訂的  如果強權要搶農民土地 隨時可能藉由律法剝奪農民的土地  如此一來   農民即使放著農地長野草 也不願隨意放租  以 免哪天土地被搶走了
Sop2012-01-17 09:30:19 回覆
政府必須要有國家發展的遠景, 作長遠的計畫. 像因加入WTO而實施休耕政策, 為的只是減少稻米的產量. 讓真正休耕的意義全失. 發了幾年的休耕補助金也快發不出來了. 沒有技術上的指導, 農人沒有足夠的常識, 結果不但沒有達到休耕的目的, 還發生斜紋夜盜蟲的問題. 沒有執行上的檢控, 讓一塊田連續休耕7,8年. 沒有長遠計畫, 到底台灣應保留多少可耕地, 要有多少糧食自足率?

台灣的行政常讓我有那裡有火就救那裡的感覺. 在荷蘭, 任何政黨在選舉的時候都要提出他們的理念跟行政計畫. 各黨在教育上, 交通上, 軍事上, 社會福利上....稅金加多少, 減多少....的計畫都要經過國家計算局的檢驗跟計算, 表示他們的行政計畫是一種負責任的計畫.

計畫越是不週全, 可以詮釋的方法就越多, 可以投機的點子也越多. 否則, 應該是攸關民生問題的可耕地怎麼可以放著長野草? 如果合裡放租土地又怎麼可能被搶走??
Vincent Kao2012-01-17 00:59:55 回應
讀了這篇非常中肯的敘述,十分感動。
老中有“媚外”情結不是秘密,媚外其實不是洪水猛獸,就怕媚錯了地方。
譬如,老外對中國(台灣)有所稱讚,就說是仰慕中華文化;要學習西方,有時候又不甘心,等等。
台灣當然不能完全照抄荷蘭模式,但以你所說“台灣的環境應該不算差”,台灣農業也應該大有所為。
政府只要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讓各行各業放手一搏,自行發揮,“莊敬自強”,才是真正的自由經濟體系。

Sop2012-01-17 09:42:56 回覆
兩國的大環境相差這麼大, 即使只是借鏡可能都不容易.

各行各業放手一搏可以, 但不能是各人放手一搏. 各行業的整體成員應該聯合起來積極合作, 策劃達成共同的利益. 這時就需要政府在一旁協助鼓勵. 比方說, 農民的貸款, 鄉間的學校, 運輸上的方便...等等都是政府的責任. 荷蘭經營農業的人, 經常在保持公平競爭的條件下有著密切的合作.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捷克遊 (五)


開放初期的布拉格看起來雖然有點"古老", 但卻更像文化古城. 是我到布拉格最"沉醉"的一次. 再去的時候, 舊城廣場上搭滿了經營餐館業的帳棚. 帳單上除了另加服務費外還有"座位費". 倒挺符合Shillo 說的"斂財有方"!  查理橋上遊客摩肩擦踵, 如過江之鯽. 專制政權下隱藏的吉普賽人的問題如今也全浮現出來了. 晚間的查理大橋上跟清晨的公園裡到處都是衣衫襤褸的吉普賽人. 他們同時也為社會帶來不少治安問題, 是件憾事.  不過話說回來, 現在的建築比以前鮮亮得多, 人的心情也跟著輕鬆愉快起來. 這篇不再加說明, 只貼幾張近期的相片, 算是前文的註腳.






這是黃金小巷. 前頭藍色的就是卡夫卡住過的小屋.  我們第一次來的時候, 街上小貓兩三隻, 現在比狄斯耐樂園還熱鬧!! 聽說現在進這條小巷也要付錢. 會不會是控管人數的一種方法??




這種Sgraffiti 是先將黑牆上塗上白石膏, 再刮出畫來. 這種以黑白為主的牆上裝飾我還只在布拉格看過.







F.R.J. 的美圖收集網 於 2012-02-11 15:26:10 回應
塔型的教堂造型好美 牆壁的畫充滿藝術氛圍

Sop 於 2012-02-13 05:37:08 回覆
我也很喜歡這種壁畫. 
你收集的動畫好棒啊!!!

台媽 於 2012-01-13 09:21:31 回應
倒數第二張顏色感覺很城堡,草地人台媽為了知道卡夫卡是隨?還去借書回來仔細研究!

Sop 於 2012-01-14 04:06:36 回覆
偶的老天, 你真是個有心人!!!! 佩服佩服! 歡迎常來坐坐!

瑪妮 於 2012-01-13 07:10:15 回應
座位費??難道他們開餐館要客人站著吃嗎?再加個燈光費或燭光費吧?!不願付費的就在揞室" 黑吃黑"

Sop 於 2012-01-13 07:58:37 回覆
哈哈哈哈, 我們人多, 有人眼尖看到的. 於是我們決定不付這比座位費.
"對不起, 你們沒早說, 要不然我們會選擇站著吃. 現在已經吃完了才說, 我們要把這錢扣下來!"
 這個算不算|黑吃黑"!!!

子駿 於 2012-01-10 11:18:09 回應
喔?在黑牆上塗上白石膏,再刮出圖案,這種工藝手法很高竿,很少見到ㄟ。

Sop 於 2012-01-12 09:27:17 回覆
我也是到了布拉格才第一次見到.  Sgraffiti 有的時候塗的石膏不只一層, 可以刮出的圖案就可有不只黑白兩色. 有的時候他們也會在刮完後, 再上色. 看起來的確很特別. 看來你也喜歡這種藝術?

Fibi & Ray 於 2012-01-09 22:04:12 回應
充滿中古世紀般浪漫ㄉ布拉格~像是個童話世界~

Sop 於 2012-01-12 10:00:10 回覆
不好意思, 我這裡的相片零零亂亂的, 看你的相片才真的像童話世界!!

Shillo 於 2012-01-09 20:13:44 回應
妳也拍到了河中間那塊。我一直好奇,為什麼河水會很整齊的落陷一塊。可能河床裡有什麼機關。。。不敢讓我的大腦太胡思亂想。哈!!

Sop 於 2012-01-12 10:02:13 回覆
這我也不懂. 仔細看河裡橋柱邊好像還真的有什麼機關在導流. 哈哈哈哈
 

捷克遊 (四)


" 我勸你們還是等兩年再到捷克玩. 現在的捷克還有太多的共產痕跡, 會讓你覺得很沮喪." 那是1995年的事了. 朋友的警告正是我即時想到捷克去的原因. 我想看看共黨政權下的捷克是什麼樣子.

為了發展經濟, 文人總統哈維爾Havel 即位後決定從旅遊業著手, 並立刻下令將布拉格的建築外觀刷出原有的相貌. 事後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布拉格的建築風格從羅馬式, 哥德式, 文藝復興, 巴洛克, 洛可可, 新古典主義,  新藝術風格到立體派和超現代派應有盡有, 包羅萬象. 記得那時的旅遊書上還特別撥出一章專門介紹這裡的建築. 許多人也是慕這裡建築之盛名而來.

孩子還小的時候照了太多的相片. 後來有點疲於貼相簿, 連相片也沒洗就將底片一條條的存放在底片本裡. 準備老時沒事幹再慢慢回味. 後來有了數位相機, 除了不用洗也可以在電腦上看相片以外, 以前照的相片也可以轉換成數位相片. 藉回台之便, 帶回一大本的底片請照相館幫我們轉換存入CD片上.  不幸待我們回到荷蘭以後才發現不但相片順序搞亂了, 有些相片重複出現, 有的卻不見蹤影. 此時生氣已無濟於事, 只好認了. 現在看著當時的相片, 有些已經想不起來是在那裡拍的了, 只好挑幾張隨意聊聊.

布拉格的舊城區裡除了廣場四周教堂, 市政廳...等的建築各有特色外, 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老市政廳旁的天文鐘. 每到正點時, 塔上的12 聖人就會輪番出來觀望一下, 吸引不少遊客圍觀.

下圖中的黑塔原建於15世紀. 是布拉格老城留下來的唯一城門. 後來曾用來存放火藥所以又叫做火藥塔. 它旁邊是市民會館 Municipal House. 裡面有個音樂廳. 建築風格屬新藝術Jugenstil. 可惜布拉格"音樂會"的"通貨膨脹"太嚴重. 上次去聽的音樂會, 完全是為了遊客特別安排的娛興節目. 除了演員的巴洛克服裝還可以看以外, 水準格外低下. 聽眾看來也多半是生平第一次參加音樂會. 在不該拍手的段落裡猛拍手, 讓人無法專心聽音樂. 不過大家都是出來玩的, 只好湊湊熱鬧將就著點兒.

網上看到這張可以表達全貌的相片, 借貼於此.


舊城區與城堡區隔河相望. 捷克作曲家Smetana 創作的交響詩Má Vlast (我的祖國)裡的第二首詩曲就是描寫這條伏爾塔瓦河(De Moldau). 從這裡可以看到城堡區裡城堡, 教堂林立, 很是壯觀.


網上有個查理大橋一天24小時 Webcam 的現場即時轉播.  可惜不知是不是因為角度的關係, webcam 裡看不到城堡區隱身於沿河樹林的神秘感?!


查理四世在14世紀開始興建查理大橋. 是連接舊區跟城堡區最重要的通道. 哥德風格的橋上有數十座雕像.  開放初期,曾留傳擁有這些雕像的手指會帶來幸福的迷信之說, 使得這些雕像的手指, 腳趾紛紛失蹤. 當局不得不很快的將這些雕像以複製品取代了.
 




橋上遊客絡繹不絕, 招來許多賣藝人, 邊畫邊賣的畫家, 還有兜售精巧藝品的小販. 下圖裡的這位藝人隨著維爾第Vivaldi四季裡的 "春天" 樂曲, 靈活的拉扯著細線讓這個布偶演奏小提琴. 動作細膩, 維妙維肖.  讓我徘迴留連, 久久捨不得離去. 多年後再訪布拉格時仍能看到他, 每次都能讓我重溫第一次的驚喜. 


可惜幾年前的一個冬夜再次來到這裡時, 霧氣迷漫, 正苦視線太差, 不出其意的忽然覺得有人抓著我的鞋子. 原來橋的兩邊盡是跪著的, 趴著的吉普賽人. 他們不斷的向遊客乞討, 讓我遊興盡失. 為查理大橋感到無限的惋惜.

過了橋, 就進入城堡區. 沿著城堡北面內牆裡有一排依牆而建的11間小房子. 16世紀時, 這裡只是讓城堡侍衛居住的地方, 漸漸的也有其他人士住進. 對 "黃金小巷" 的說法有著不同的傳說. 其中之一是波西米亞國王魯道夫二世曾在此煉金. 卡夫卡曾在門號22號的房子裡小住一段時間也是讓這裡大出風頭的原因之一.  這房間其實小得可憐, 很難想像卡夫卡真的在這裡住過. 捷克人把握商機讓這條街變成賣紀念品的黃金小巷. 卡夫卡住過的這間也成了一個小小書店.



聖維特主教座堂於14世紀查理四世時代開始興建, 直到1929年才完成. 是中歐地區第一座有哥德風格的大教堂. 我們去的時候這裡的清潔工作顯然還沒開始進行. 



  在城區以南有另一個規模較小的城堡Vysehrad.



這裡除了有個教堂外還有一個國家墓園. 捷克大部分的作家, 音樂家, 科學家, 文人, 政治家身後都葬於此. 地方雖然不大卻有650座墳墓.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Smetana, Dvorak 跟Mucha 的墳墓.   




 


古典女王.... 於 2012-01-30 19:24:04 回應
布拉格真的很美!

台媽 於 2012-01-13 09:28:41 回應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Smetana, Dvorak 跟Mucha 的墳墓.-----哈哈!我認識Mucha 的畫,前陣子來台展過!

Sop 於 2012-01-14 04:05:28 回覆
對不起,我正好沒貼Mucha 墓. 那張上有好幾個墓碑.

可以想像你的興奮. 我跟你一樣, 第一次見到有探索, 新認識的喜悅. 第二次就有熟悉的感情. 漸漸就會有像看"自己人"的一種親切感. 希望你以後有機會一次再一次的看到.

Shillo 於 2012-01-09 20:09:59 回應
那晚我在查理世橋那裡等同伴的時候,也看到了一 個趴在地上乞討的人。那麼冷澀的夜晚,冰冰的石橋面,如此伏地的姿勢,與我等人一直等不到的失望參混著。我身上沒有小鈔,只好給他五十捷幣。收下錢,他連 撲伏了好幾次,我還在繼續等的時候,兩名警察來把他駕走了。至少那晚他總有錢可以買點吃的。 那時我在匈牙利也到處看到路邊有人乞討。不只是一兩個人,是一整排又一整排。不知道該給誰才好。怕給了一個其他的人把我圍起來搶。 那些年我帶著孩子出門,連相機都不帶。三歲四歲的年齡用手牽的都不夠,所有看到的都記在腦海裡。有幾趟母親有同行,一路上都要照(現在輪到她譏笑我了), 我恨拍照有很複雜的原因的。 那天我沒看到有多少觀光團進去黃金巷這裡。我非慕名而去那裡的,看到連走小巷也要收費,轉身就走了。回來後,在網站看到了這裡不少的相片。這樣的房子街道 要在中國也收費的話,那中國真要賺翻了! 哈!

Sop 於 2012-01-12 10:11:21 回覆
目前東歐國家都有不知道怎麼處理吉普賽人的困惱. 我在布拉格的一個清晨想趁早到公園走走, 結果發現每張椅子上都有人睡. 天微亮, 到處都是拿著瓶子刷牙, 洗臉的人. 真是掃興. 不過這也是社會的一面. 也算是一種社會文化問題的認識. 你相片照得這麼好, 不照太可惜了.

這條小巷雖然不起眼, 吸引人的當然還有它的歷史背景.  去看的人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沒甚麼好抱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