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印度見聞(十七)吃在印度


看到網上說:“受到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影響有百分之三十幾的印度人吃素。” 讓我感到非常驚訝。驚訝它比率之低。事實上,我在印度的十幾天裡,除了一次例外,其他一律素食。看到滿街的牛,羊群,我一直很納悶:這些牲畜老了以後都到那裡去了?

印度有很多州法明文規定不准屠宰。但非常合乎印度民情的,根據調查:非法的地下屠宰場大概是合法屠宰場的十倍多。:-) 而這些年來,即使印度肉類消費量僅佔全球的2.2%,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宗教的不再熱衷跟消費能力的提高,印度食用肉的需求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可是不管怎麼樣,在這裡我只能就我自己的經驗提提我對印度吃的印象。

話說那天我們清晨四點終於從機場回到了朋友家。稍作休息,她就開始在廚房裡忙了起來。她先作 Roti。和了麵後,麵團擀成薄餅,放在左邊的鐵板上烘培。待麵皮快熟時,很快的再在右邊的火苗上放一下,薄餅一烘就被熱氣撐了起來。



她接著做蕃茄湯。除了蕃茄外,她還放了現磨的新鮮的薑塊、丁香、辣椒粉、棕色冰糖。小火大火的換著,煮成濃湯。

Masala 是主菜。她讓我看他櫃子裡一桶桶包括丁香、八角、芫荽、小茴、豆蔻、乾辣椒、桂皮、胡椒、孜然(Cumin)、姜黃。。。等等不同的調味料。這些都緊密的收藏著,用的時候才研磨成粉。這種很多佐料混合成的調味料就叫 Masala.

說到印度食物,一般人想到的大概都是咖喱雞,咖喱羊肉,咖喱牛肉,咖喱飯。。。。好玩的是:在印度(應該是遊客多的地方例外)的餐廳裡的菜單上卻看不到有“咖喱”的料理!這是因為雖然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調味料生產,消費和出口國,這些調味料的搭配使用卻可因人因地而異,只是一律都叫做 Masala。其他如:Tandori 或 Tikka 等的印度料理也都是以 “Masala"為基本配料。

18 世紀,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時,由印度商人將一些調味料搭配起來研磨成所謂的“咖喱粉”賣給英國人,“咖喱” 因而風行當時的 “日不落國”。咖喱雞、羊、牛肉也隨之走偏天下。害我還一直以為“咖喱雞”是廣東菜呢!!

朋友先在鍋裡熱油,炒10粒蒜頭跟
“一堆”綠色辣椒。再用研缽和研杵磨碎。



另起鍋,先放一點油,再加入洋蔥粒、搗碎的蒜頭、辣椒粉、薑、姜黃、芫荽。。。用小火煮一會兒,




再加入已經在微波爐裡熱熟的青椒、馬鈴薯、豌豆粒,跟辣椒泥,再用小火煮十分鐘成菜泥。

朋友發現我的廚房裡沒有這些調味料時驚訝的問我:沒有這些調味料怎麼做飯? “How can you cook without all these spicies?” 觀察一件事的時候,從自己有限的認知為根據做判斷,是人類共有的通病。我還沒餓死呢!哈哈哈哈!

最後她還準備了酸奶(Lassi)。她將孜然,芫荽籽和一點鹽放到優酪乳裡,再用攪拌器打勻。

這是我這一生吃得最晚的一頓晚餐!

也許是因為跟朋友在一起的關係,我總是入鄉隨俗,盡量不挑剔。食物的乾淨或衛生的問題也就不容考慮了。用報紙包的炒豆子雜碎,用一盆水洗一天杯子的杯子裝現榨的甘蔗汁,現烤的玉米.... 唉!這是不是也算是禮貌呢?哈哈哈哈




在新德里的時候,我一大早出門逛街。看到一堆人坐在一個餐廳後的地上。我好奇地走過去看個究竟。原來他們正在做早餐。他們很友善的跟我打招呼,向我說明他們的工作。





有個人看我對那油炸的食物感興趣,就站起來,用報紙包了一塊請我嚐試。剛炸好起鍋的麵圈味道還真不錯!




走在遊客很多的 Pushkar 街上,滿街都是小吃。這是吸引顧客的拉茶秀。印度茶有點像是濃縮的英國茶,千篇一律的奶茶(不過還要加薑跟調味料)。奶茶甜得實在有點膩。剛開始的時候,我不諳民間習俗的點了一杯不加奶的茶,可是忘了說也不需加糖。結果等了快半個鐘頭。送上來的茶,竟甜得嚇人。原來印度茶,為了溶解加入的"過多"的糖,拉茶秀就變成在印度餐廳裡特有的景象了.



天這麼熱,我其實只想找點清淡的東西吃。偏偏,也許是因為高溫有殺菌的效果,滿街都是油炸的食物!看得我實在倒胃口。所以在我自己到處亂跑的日子裡,就省了午餐這頓了!



然而,如果不是現場炸的食物,沒必要我也不敢嘗試。在 Pushkar 碰到的“阿彰” 對這種夾著紅紅綠綠配料的的脆餅卻特別偏愛。



為了節省時間,在旅途中我總是盡量避免拜訪朋友。可是,有識途老馬帶路,往往也能得到一般遊客得不到的經驗。

這是在南印度 Hyderebad 的餐廳裡。鬆鬆軟軟的蒸米糕(Idlis)沾著 chutney (椰漿,水果醬之類的糊醬)當早餐吃。



這是他們的招牌餅 Dosa,味道絕佳。吃的時候,撕下一塊餅,再用手拿著沾醬吃,記得食物只能用右手往嘴裡送。左手要留著如廁時做別的事用!:-)



在新德里的時候,朋友帶路到一家傳統 Gujaratie 的餐廳進餐。就像大部份的“傳統”一樣。當然只是當時王室或貴族世家裡的傳統。從大門口被侍從接待入座以後,有不同組的”服務人員“ 輪番送上各種不同的飲料,菜泥,青菜,烤餅/米飯/馬鈴薯泥...。除了大飽口福外,也享受了貴族被服侍的經驗!:-)





這也是在印度西部,甘地出生的省邦 Gujarat 的晚餐經驗。離開市區也不知開了多久的車,終於在黑夜裡隱隱約約的看到了這道像是城門的進口大門。



裡頭院子非常的大。院子中央架起幾個戲台,



這種看起來像是“床”的家具是讓觀眾坐著看戲用的。看來這些觀眾都是吃過飯了,在這裡看表演消遣的。會是昔日飯後為屋主/地方富豪提供的餘興節目嗎?



我們穿過院子,直趨院子盡頭。這裡擺設著從 ”古時候“ 留下來的農作跟交通工具。



後頭有一間圓形的小棚屋。進屋前要先脫鞋。



裡面所有的”家具“ 不過是一張矮”圓桌“。我們並列席地而坐。



" 餐盤"是用芭蕉葉“縫”起來的. 碗是用竹葉編製的。



穿著傳統服裝的侍應生輪番捧著不同的食物上來供選用。這種素食味濃但清淡不膩,非常可口。後來在印 度的日子裡,我都儘可能選 Gujarati food 進餐。但真正好吃的 Gujarati food 好像還是要在Gujarat才能吃到。



雖然一路都是吃素,印度菜的烹調手法卻非常的精緻跟講究。即使沒酒沒肉,但誰還在乎呢?!
*** 目錄: 印度





米米 於 2009-02-07 11:46:34 回應
那麼若是我能說服不吃紅肉的老公陪我去印度的話,他在那兒就該點Gujarati餐了~
Sop 於 2009-02-08 07:30:02 回覆
文中的Gujarati餐是 一個朋友帶我去吃的. 不是當地人一定不知道還有這種'餐廳'. 這裡離市區很遠, 是以前的富人家裡. 院子很大, 一切還是舊日的樣子, 我們吃飯的地方, 其實是個圓形的小房間, 那張紅桌子繞著屋形, 除了進門的入口外, 也成一圈. 按照舊習, 侍者有的端著各式的酸奶等飲料, 有的拿著各種不同的麵餅, 多樣調味的米飯, 各種蔬菜醬汁 ....輪番進奉. 是我在印度吃過最好吃的一餐. 飯後在院子裡還有舊日傳統露天戲台. 不過一般在Gujarati 的 Gujarati餐都還不錯. 只是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找得到.

Yaseen 於 2007-10-27 01:23:36 回應
同感......... 但似乎是台灣日本才比較吃清淡的意識ㄅ? 不只是印度人, 一堆白人黑人也是糖跟鹽吃很重 (所以挑甜點要多比較幾家). 這裡的大陸人也吃很鹹 (按我的標準), 但吃甜點就還好
其實這些地區的人以前氣候熱出汗多, 還要勞動 (古代人人如此), 所以對鹽糖需求大..... 但習慣重口味後又生活在現代, 所以這些人上年紀容易出問題 (曾經讀過英國的礦工離開礦場後容易胖, 就是因為採礦時得多吃高熱量飲食, 換工作後勞動少了這吃飯習慣不變, 問題就來ㄌ)
但這煎餅什麼味道? 跟台灣的胡椒餅` 水煎包味道比較起來如何?

Sop 於 2007-10-27 06:06:57 回覆
有關很甜很鹹的飲食習慣,我想你說的對.
我本來並不特別喜歡吃蛋糕等甜點的,離開台灣以後,發現不管人到那裡,似乎所有的甜點都甜得膩人,竟開始懷念起台灣的點心了.
至於那煎餅到底是什麼味道,大概要問阿彰了.我一個人旅行,不敢隨便在街上小攤吃東西.再說,我對五顏八色的食品也敏感,須應景時,我也不是絕對不吃,沒必要的時候,我都會儘量避免.所以只能照張相留個紀念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