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淺談佛教

瑪妮回應余之前文「也談宗教」:

我記得以前的歷史教科書就說佛教分大乘與小乘, 小乘獨善其身, 大乘兼善天下,而且佛教也有組織, 在台灣我所知的就有幾個: 中台山、法鼓山、佛光山、慈濟功德會, 它們都是很入世的佛教。。


  龍門石窟最為壯觀的奉天寺盧舍那大佛,民間傳說面容是根據武則天樣貌雕塑。


Sop 回瑪妮:

記得多年前在台灣的電視上看過証嚴法師談到創辦慈濟是受到修女的啟示。網上查了一下,「慈濟創辦起源」有清楚的說明。

其實,我對宗教一直有很濃厚的興趣,也查過大,小乘的差別。自己亂翻書或查資料雖然有趣,但對很多事情的認識往往也是一聲「原來如此」就說不出什麼條理來了。網上認識你以來,常常為了你的議題翻箱倒櫃的查資料,這麼多年來也從你那裡學了不少。這回,你又來考我了!!!!哈哈!

我覺得研究佛教的東西特別困難。它的叢書太多,不像聖經就這麼一本,叫人不知如何下手。另外,也不像聖經一而再的被重新從原文翻譯成當代易懂的文字。除了像「大悲咒」之類不知所云的 “音譯” 經典外(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就是看不懂,參雜了很多佛語的文言文(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本來釋迦摩尼修道成佛,只是一種境界,一種所有的人都可仿效的榜樣。佛教裡並沒有「神」的形象。但

「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 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

 

「我為什麼不是佛教徒」裏也提到:「釋迦死後慢慢的被神化。到大乘興起時﹐佛教已從小乘的無神論到滿天神佛的多神教﹔從『涅槃靜寂』到『西方極樂世界』﹔從僧侶禁婚到西藏密宗的灌頂大法了。」

-「小乘偏於自度,大乘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人」。
-『超度』是說僧、尼、道士為死者念經、打醮,以使亡魂脫離苦難。』
-『普度眾生』是說廣施法力,使眾生普遍得到解脫。如《水滸傳》第四十四回中說:『到後門口高聲叫道:「普度眾生救苦救難諸佛菩薩!」』
- 。。。也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 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 小乘喻渡少數眾生。 大乘與小乘的分別是覺悟境界高低的差別。


這種「兼善天下」與小乘的「獨善其身」不知對社會的實質意義有何不同


洛陽玄奘老家  玄奘像

實上,當年從印度帶回中國的經典裡除了大乘也有小乘的經典。看了淨空法師談:「大乘跟小乘的不同」才真的讓人愕然,說不出話來!



註:文中棕色文字均自網上直接節錄過來的。

1 則留言:


  1. 宗教的體悟到底是心靈感受還是了解?宗教是可以了解的嗎?我想每個人天性不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跟宗教結合。而我自己卻是一個沒有神性或靈性的人。即使身臨其境,坐在教堂裡或站在廟裡,我總覺得自己是個旁觀者。假設您所謂的體悟只是心靈感受的問題,那所謂的進步或退步又怎麼說呢?

    我對古今的宗教或思想家認識有限(只是看看隨手可以看到的資料及課堂上聽到的一滴滴)不敢做比較。

    我對大乘佛法的認識都來自電腦,沒有進一步的探討。在此就只藉維基的解釋:大乘佛教。。。來源最初起源於佛陀圓寂之後後約一百年的西元前4世紀,起初因「十事非法之爭」而與上座部產生分歧,但未決裂。後於「阿育王」時期,因「大天五事」與上座部徹底公開決裂。。。(註:上座部即小乘。阿育王是西元前3世紀。)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印度人卡在人生而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下。所以大乘佛教說的眾生平等,人人都可成佛,跟這個可能有點關係。維基的說明裡還附帶的說:「不過,可能限於當時社會環境等原因,根深蒂固的婆羅門教等級思想環境的影響下,顯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當時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與推行是顯然的。」

    假使這是大,小乘的差別,這種差別在離開印度的環境後,顯然就沒什麼意義了。
    話說回來,在這裡談佛教,我心裡實在有點虛。只是在這裏重複一些別人的看法或說法,不能算是我自己有什麼認識。說出來只是希望能拋磚引玉罷了。

    回覆刪除